《东极岛》看完了。
先说结论,好看!很好看的商业大片,!满分10分我给7.5。
有些许遗憾,但绝对不可否认,这是一部值得在电影院观看的大制作,也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又成熟了。
再说人们最关心的一点——
这一次,管虎的屁股“歪”了吗?
没有,至少在我一刷的过程中,没有发现哪怕一处可疑的地方。
《东极岛》上映后,网上瞬间刮起一阵歪屁股风,称电影里管虎夹带了很多私货,包括“美化英国人”、“给英国军旗大特写”、“英国人演讲高能”甚至是“又有善良的日本人”等等。
但真正看完后才会发现,这些鸡蛋里挑骨头的事儿全都没有。
关于电影里的质疑,我放在后面正文里说。
先聊电影到底好不好看——
没别的,如果你想看一部主旋律的,商业的,能让人血脉偾张的,能配得上IMAX大屏幕,能检验中国电影工业到什么程度的。
那这部《东极岛》,你值得看。
5亿投资,6年筹备,这才是真正的主旋律商业大片
《东极岛》网传成本高达5亿,这个说法虽然没有官方证实,但目前的物料来看,绝对不便宜。
管虎把剧组都带到东极岛上实地取景,并复原了当时的渔村,还1:1打造了里斯本丸号,光是这两个场景就能代表电影的体量了。
再者,本片长达133分钟,其中40%的戏份都在水中,60多天的水中拍摄打破了华语片记录。
而这也是电影的三大场景,巨轮、岛屿和海洋。
故事很简单,剧本原型是发生在1942年的“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”。
载满1816名英军战俘的日军货轮“里斯本丸号”,在路过舟山外洋时,被美军的“鲈鱼号”潜艇击中。
里斯本丸号的尾部打开了一个大窟窿,沉船进入倒计时。
而日军不但没有任何解救战俘的想法,甚至封死船舱,企图把所有英军战俘活活淹死。
后来里斯本丸号断裂沉没,一千多个英国战俘漂浮在海面,日本人还乘战船来射杀,想要全部歼灭掩盖历史。
最后,是我们在东极岛的渔民发现了这一惨案,成群结队扬帆出海,救了英军战俘380余人。
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,尽管没有手刃日本人的事迹,但救人如同歼敌,更能体现我们中国人悲天悯人的情怀。
但东极岛人民救了人却不贪功,从未跟别人说。
一直到近年,韩寒在拍摄《后会无期》时,才从村民口中意外听到这个故事,也正因此,探班剧组的方励导演拍摄了纪录片《里斯本丸号沉没》。
本片是“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”第一次被改编的商业电影。
可能因为有纪录片在前,管虎并没有循规蹈矩,按照书本资料照拍,而是原创了两兄弟“啊赑”和“阿荡”,以商业类型片的方式重现历史。
他们是孤儿,被村长收养长大,自幼就被人看不起,与同族隔离。
某日,弟弟阿荡在海面看见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,救他回到村里后这才发现,他是英国军人,也是日本人的敌人。
而此时日本人已经掌控了东极岛,与日本人作对无异于找死。
可日本人还是听到风声登岛,杀村民威胁,英国人主动现身,日本人为了惩罚村民,又把阿荡劫走押在了里斯本丸号。
弟弟被押走,哥哥啊赑自然不服,于是他决定独自登船,救回弟弟....
主旋律商业大片,爽翻了
《东极岛》给人的第一个感觉就是“爽”,单纯的爽。
电影分为巨轮、海岛、海面几大场景。
而剧情上,又精准切开了几段单独的情节场景,从日本人登岛,啊赑登船救弟弟,到里斯本丸号沉船、啊赑救人、抛钩绳....
整部电影的叙事是直线性的,阿赑与阿荡两兄弟一路过关斩将,化解一个又一个危机,切换一个又一个场景,就像是横版街机游戏。
每一段都独立成章,承转起合,张弛有度,给人的爽感极其强烈。
而且,电影中无论是岛屿中的村落,还是被劈成两半的里斯本丸号,无论是小场景还是大场面完成度都非常高。
岛上的风吹麦浪、日落下的人物剪影、倚靠在墙砖旁的渔民....
每一个镜头都令人身临其境,仿佛嗅到了空气中的咸味儿与潮湿,沉浸感很足。
而大场面更厉害。
阿荡在深海潜水时,头顶美军的“鲈鱼号”悄然而至。
在那个布衣草鞋的年代,如此庞然大物,铺天盖地,震撼感不亚于跟外星人打了个照面。
而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更绝。
一望无际的巨轮突然拔地而起,人乌泱泱从巨轮跳下,而导演透过朱一龙的过肩视角,来重现里斯本丸号的沉没——
巨轮的悲鸣,围观者的震惊。
这场戏不只是震撼,更不用语言,就传达出了历史的沉重。
真把“巨物感”拍出来了。
这是一部很“新”的电影,2024年6月才开机,今年1月份杀青,绝对能代表目前的中国电影工业水平。
以前看完电影,谈起中国电影工业时还会没有底气。
但今天看完《东极岛》,尤其是在IMAX的直观震撼后,我可以拍着胸脯说一句:
中国电影工业真的站起来了!
着重复仇,拍出了国人血性
文本方面,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,观看《东极岛》时,你完全不用顾及会不会让心情沉重,会不会有过多的苦难叙事。
《东极岛》比《南京照相馆》来的更猛烈。
《南京照相馆》中,申奥导演将镜头对准施暴者,刻画日本人的残忍,而管虎干脆把镜头对准了复仇者。
电影中当然会有很多同胞被戕害的苦难戏份,但管虎也没有直面拍摄,他不仅巧妙躲开了,而且你会发现——
很多场苦难戏份,BGM却是非常高亢激昂的强鼓点。
配合上愤慨的表情,和即将复仇的人们。
在看这些戏份时,观众不仅没有半点心理压力反而有种“大仇即将得报”的期待感。
这就是声光电的魅力,管虎也没有贩卖苦难,反而在苦难中提炼复仇的沉淀。
而当阿赑觉醒后,那场面简直是标准的R级复仇片。
他一个人勇闯日军岗哨,像是死神附体般在阴影中突然出现又消失,一个又一个划破日本人的脖子,鲜血喷涌在他的身上,像是进行了一场血与杀的洗礼。
而最后的日本人直接被吓破了胆,拿着枪却蜷缩在角落。
阿赑神情淡漠,他擦干了脸上的血,双手将长发后抄,下一个镜头就是日军撕心裂肺的嚎叫。
太爽了,可以说是主旋律电影中最爽的一段没有之一。
(你还别说是“抗日神剧”,编剧早就有铺垫,最后死的日本人本就是性格懦弱。)
关于“歪屁股”
再说“屁股歪”的质疑,全都是假的。
电影中没有任何美化英国人的桥段,英国人说白了就是道具,等待被拯救的公主。
而给英国军旗的大特写,也是在英国人获救后的“结算场面”,且是远景、背面拍摄、为俯视拍摄,
何来“大特写”之说?
再有“英国人的演讲”,这一段演讲的作用就是衔接巨轮和接下来的海洋场景,给观众一个休息的时间。
而且演讲第一句就是“感谢这个中国人救了我们”,其次演讲内容也有很多重点提到中国人的精神。
再有“善良的日本人”。
片中确实有一个驻守东极岛的日本人没有对中国人下杀手,然而,虽然他自己说“我们很熟”,可电影除了阿赑给他们送酒套情报之外,没有一点描写私下感情的情节。
而最后朱一龙杀的就是这个日本人。
此处设计跟《南京照相馆》如出一辙,没有朋友,只有敌人。
真没有一点屁股歪的设计。
但《东极岛》也并不是尽善尽美,依然有缺点,这也是电影口碑两极分化的地方。
再说缺点
对我而言,《东极岛》最大的问题是改编——
故事太“美式”了。
电影中的主角是两兄弟阿赑和阿荡,而推动故事的主要线索,是弟弟阿荡出于善心救了一名英军。
两个人在海岛相处产生了友情,后来英国人被日本人带走后,愤怒的阿荡让日本人也把自己带走。
而哥哥啊赑看到弟弟被俘后,这才临时决定和日本人决一死战。
这就把原型故事的精神内核给改了。
原型中当然有牵头的村民,但所有人都是出于善良,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落难的人是驻港英军,但仍然义无反顾去救。
这是刻在中国人心中的侠义精神,古道热肠,急公好义。
不问你做过什么,是什么人,但在我面前不允许发生悲剧。
但电影却改成了三个男人之间的兄弟情,嘴上说的是“海上有难必救”,可落实在现实只是哥哥救弟弟的私心,格局瞬间阉割了不少。
当然最后还是有村民被号召,但驱动力却是被动的,不知道这算不算是“夹带私货”。
而且,两兄弟的设定还是被村长捡来的,且在村民眼里是“海盗”。
出身边缘,背负同族人的偏见,突然闯祸让整个家族陷入危机,结局又带着家族人打败反派,we are 伐木累!
这不就是好莱坞典型的“坏小子拯救世界”的套路吗?
再者,管虎一直秉承的“浪漫主义”仍然不消停。
一部现实改编的主旋律电影,非要加入什么朱一龙和倪妮在山洞里的私会。
感觉老一辈人对犄角旮旯的偷情有天然的向往。
还有倪妮这条线,太硬太尬了。
一套标准的美式演讲,就让所有村民突然化身为民族英雄,再顺便贴合一下女性主义觉醒。
感觉管虎在完成什么任务KPI。
而中国人救英国人的原型故事,让电影本身就有立场问题,管虎也尝试着改变英国人的形象——
比如多次强调英国人帮中国人打日本人,日本人砍英国人的头,英国人有中国女朋友等等.....
但好巧不巧,戏外的英国人正在作妖,而每一个中国人也都知道英国人对中国造成的战争伤害有多少。
这就让电影有天然掣肘的场外因素。
也因此,《东极岛》首映日媒体预测还有9.38亿,但第二天就降到了7.96亿。
媒体给的预测是出于体量,而缩减的一亿是因为质量。
最后
当然,综合来看《东极岛》仍然是一部很好的国产电影。
制作方面无可挑剔,真正达到了“国产大片”的完成度,剧情同样顺畅,以冒险的形式,完成了一场海上大救赎。
可作为第一部改编“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”的商业电影,《东极岛》显然达不到向世人揭露事实的历史意义。
改编的地方太多了,原型精神也被悄然曲解。
当然,从商业角度出发,这种改动也无可厚非,毕竟观众需要一个情绪投射,必须有具体的角色。
有取就有舍。
——全文完。
配资炒股平台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