抚河之畔,金溪浒湾依水而居千余年。这里曾以雕刀为笔、梨木为卷,将赣抚大地千年的文脉镌刻在时光里。随着现代印刷术的兴起,传承千年的浒湾雕版印刷技艺逐渐式微,成为数字时代的一叶孤舟。
盛名与辉煌:千匠刻就“籍著中华”的文化自信
江西民谚“临川才子金溪书”中的“金溪书”,指的正是浒湾雕版印书。这短短七个字,既彰显了浒湾雕版印书的盛名,也道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。浒湾地处临川、金溪交界,明代中晚期依托抚河黄金水道,从商业重镇转型为雕版印刷中心。
元代危氏家塾首刻《云林集诗稿》开启了金溪雕版印刷先河,至清代建阳书业衰微时,浒湾商人广收书版、延揽工匠,文人学者也参与其中,文商交融推动产业繁荣。鼎盛时期,两条书铺街就有60多家刻书作坊、1000余名刻书工匠,经营图书5000余种,涵盖经史子集、戏曲小说等,留下了“籍著中华”的美誉。至今,浒湾大文堂还保留了三副刻柱楹联:“雨粟以来多著述,结绳而后有文章”“宋艳班香开绮丽,韩潮苏海溯渊源”“琅函宝籍徵时瑞,玉检金泥广国华。”这些联语体现了金溪书业的文化自信。
式微与保护:政府发力挽救浒湾雕版印刷技艺
随着现代新兴印刷技术取代传统印刷术,浒湾雕版印刷技艺日渐衰落。90余家书坊如今只剩残垣断壁,老匠人相继离世,年轻人外出谋生,精美雕版或被烧毁,或散落民间。“技艺濒临失传。”金溪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许挺痛心地说。
展开剩余51%为挽救这一文化瑰宝,金溪县委、县政府始终不懈努力。2008年,在多方共同努力下,浒湾雕版印刷技艺成功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为保护与传承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县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修缮书铺街、建设浒湾雕版印刷博物馆。同时,在中小学校开设非遗特色课程,聘请雕版印刷老艺人担任授课教师,着力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才。此外,积极推动“非遗+旅游”融合发展,通过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、建设雕版印刷体验工坊、举办民俗文化节庆活动等多种形式,将雕版印刷技艺与金溪的自然风光、民俗文化有机融合,吸引游客亲身体验这项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。“我们将持续深化非遗保护工作,加大资金投入,推进文旅融合,培育传承人才,让浒湾雕版印刷技艺焕发时代新光彩。”金溪县文广旅局局长黄武清说道。
传承与创新:浒湾雕版印刷技艺绽放出时代新光彩
如今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队伍中来。“80后”青年洪志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他将自家老宅改造成青田书院,潜心钻研雕版印刷技艺,从制板、写样、雕刻到刷印、装帧,几乎把自己“刻”在了雕版上,他在书院展出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金溪古籍供游客驻足阅读、品味历史;开设国学研学班、举办趣味体验、雕版印刷主题竞赛等活动,让孩子们近距离学习体验雕版印刷技艺;通过抖音直播这一创新形式,生动推介浒湾雕版印刷技艺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;将浒湾雕版印刷技艺带上北京文博会的展演舞台,展演中,那些被雕版镌刻的文字,在古老刻刀与现代科技的交融对话中,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“这千年技艺是中华文脉的明珠,必将在创新中绽放新光彩。”洪志文自豪地说道。
发布于:江西省配资炒股平台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