鲜花的绽放总是短暂的,但它背后的人、土地和产业,却在悄悄发生着长远的改变,追求着价值的永恒。
展开剩余92%夏天的前兆,对每个人都不一样。
有人说是湿漉漉的梅雨天,有人说是第一声蝉鸣,而对我来说,夏天,是从一束绣球花开始的。
每次路过上海的盒马门店,我都习惯走到鲜花区前转一圈。绣球花大多被整整齐齐插在水桶里,花头硕大、色泽浓郁,“大海蓝”“孔雀紫”“苹果绿”,颜色像是莫奈画里调出来的。
最低9块9一支,抱两三枝回家插在玻璃瓶里,窗外正好有光,仿佛整个客厅都被花点亮了。
这种小确幸来得太容易,以至于我们很少想象,这样一朵温柔浪漫的绣球,是如何从云南1800米海拔的山野间,奔波两千多公里,最终抵达上海的中产家庭。
不久前,我终于有机会亲自走一趟这条绣球花的旅程。先是从上海飞三个多小时抵达昆明,再从昆明出发,车行两个多小时,一路穿山又越岭,抵达玉溪市江川县安化乡光山村。这里是云南绣球的核心产区之一,是盒马“绣球花供应链”的起点,也是“绣球盒马村”。
就是在这片高原深处,我第一次走进绣球温室大棚,看到了不同品种的花正值盛放期。有的花球比人头还大,最大直径可达35厘米,每一朵都饱满圆润,花瓣在阳光下泛着细密的柔光。
带我看花、解说这些“美貌”的人,是基地创始人、“绣球盒马村”负责人任富坤。他种了22年的绣球,也是最早一批与盒马合作的花农。
从山野花田到城市客厅,正是无数任富坤这样的花农与盒马鲜花接力,完成了一场关于“花”与“生活方式”的现代变革。
走进绣球花的故乡
任富坤与盒马村
我去的地方是被称为“亚洲花都”昆明的延伸带,海拔高、温差大、日照充足,成了最适宜种植绣球花的理想地。
车子一拐进基地的村道,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排列整齐的温室大棚,银白色的塑料膜在阳光下泛着光,旁边是当地村民的农田和花田。
走进温室的一刻,我几乎被眼前的花海淹没,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蓝色,间或穿插着过熟的绿色。
这种名为“大海蓝”的绣球花,是盒马的经典系列之一,其花头可以大到35厘米,花瓣本身是绚烂渐变、深浅不一的蓝色,有些内圈则是青翠的绿色。
走过几个不同的大棚,发现每种绣球花在外形上都有区别。
“大海蓝”像许多只蓝色小蝴蝶聚集在一起,翅膀组成了花瓣;“孔雀”的颜色像孔雀羽毛上的花纹;而我最喜欢的是“太阳神殿”,虽然叫“太阳神”,但更像是月神戴安娜,神秘梦幻,仿佛步入仲夏夜。
绣球受到土地酸碱度的影响,遇酸变蓝,遇碱变红,所以才会拥有如此丰富的色彩。但这也成为绣球种植的一个难点,很难完全把控色彩浓艳度,
创始人任富坤告诉我,基地目前一共种植了30多个品种的绣球,今年新开发的就有“绝绝紫”、“幸运星”和“翠果”,是盒马征集网友创意,高票当选的三个名字,“希望爱绣球的人,也能亲自给它取名字”。
每年他都会拿出至少10%的土地来做新品试种,而一款花从杂交培育到最终定型、投放市场,最长可能需要8到10年的时间。
22年前,任富坤还是一位普通花民。最开始他什么花都种,还曾引入过10多个国内没有的品种,但是后来都放弃了。
有些放弃的品种比绣球的利润还大,但是任富坤认为那些属于短期行为:“要种花就要把一种花种到极致,而不是这里沾一点,那里沾一点。”比起什么都种,他更愿意把“绣球”这一种花“种透”“种明白”。
他的这种“执拗”,恰恰成了盒马选择他为001号绣球合作商的重要原因。盒马花园负责人履言坦言,最初在选择合作方时,最看重基地的研发能力和种源能力,要求合作伙伴必须懂创新,而22年只做一件事的任富坤愿意去尝试。
盒马也愿意等。履言说,前几天还有玫瑰的种植基地问,如果开发一个新品需要等半年时间,盒马能不能接受。她只回了一句话,农业从来都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情,她都晓得。
创立玉溪新基地前,他专门去拥有全世界最大花卉市场的荷兰学习先进经验,带回来了新的种植技术。
和盒马的合作也让他的花有了更高的“门槛”。
比如盒马标准下的“大海蓝”绣球,必须满足花头直径不小于30厘米、花瓣饱满、杆挺不弯等多个指标。任富坤为此建立了国内首家绣球恒温加工基地,鲜花采摘后立刻进入恒温15到18摄氏度的预冷车间,这样处理后的绣球花不容易“感冒”,更加新鲜持久。
那天下午,在我们的见证下,新的一批花被打包好,当晚就登上了去往全国各地的运输车。
剪、修、套网
花农的一天
如果说任富坤是这个“绣球盒马村”的总指挥,那么在地里与花为伍的那群花农,就是最直接的建设者。
下午14点,我走进基地的加工区,十几位花农正围着长桌工作,有的穿着彝族服饰——村里大多数为彝族农民,世代在这里居住。她们手脚利落,每人负责一条流水线,一边修剪枝叶,一边用彩纸将花头包裹、套网,再放进冷藏推车。
“原来种地、打短工,一年下来攒不了几个钱。现在基地长期用人,工资也稳定,还有保险。”张大姐今年55岁,过去几年都靠种地维持生活,自从基地建起来后,她和邻居们每个月都有稳定收入。
她说,整个加工组约有二十多人,主要来自前卫镇及周边几个村,其中中老年人比例超过八成,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,月收入比以前种地打零工高了一半还多。
除了在花田干活,他们还可以在自己农田里种菜,平时住在自己的房子里,工作离家近,不一定比城里的年轻人生活条件差。
任富坤也不乏骄傲地说,他们永远不愁没员工,基地里的员工都是互相转介绍。有的老人赚了钱,家里的房子盖得非常漂亮。
我注意到,每一枝被采下的绣球花都会被小心包裹,并贴上RFID码。负责现场冷链包装的负责人告诉我,这个电子码相当于“身份证”,可以实时追踪花的来源、批次、品种等数据。
除了冷链和分级,盒马还向任富坤提供了采后加工的统一标准,比如一支 “大海蓝”,需要保留至少四五片健康叶子,花头不能出现褪色和焦边。
“盒马用户太懂行了,所以我们这边更不能掉以轻心。”张大姐一边说,一边熟练地剪去多余的枝叶,“这叫‘美容’。”
从花田到客厅
把鲜花变成生活日常
绣球的走红不是偶然,它恰好踩中了“悦己消费”与“品质生活”双重趋势。
绣球的消费群体,以25至45岁的女性为主。她们大多是城市白领、年轻妈妈或自由职业者,追求性价比,也愿意为高颜值和“高情绪价值”的物品付费。盒马正是在这一点上找到了绣球的“消费锚点”。
为了保证品质的同时降低价格,盒马采用的是C2M模式(Customer-to-Manufacturer)——根据平台消费数据,反向定制基地种植策略。
用任富坤的话来说,“以前是种出来拿去卖,现在是根据盒马提供的数据反推我们该种什么。” 他可以提前安排好种苗分布和人手培训,而不是像几年前一样盲猜市场喜好。
任富坤的基地就是这一模式的直接受益者。从选品、配色、花束组合,到最后的定价和包装,盒马几乎将整条供应链“前置”到了花田里。
一束花到中产餐桌上的成本也大大降低。
据盒马提供的数据,2019年以前,全国最大的鲜切花市场斗南花市一束绣球的批发价也要10~20元,因为成本高昂,更常见于婚礼、庆典花墙或新娘手捧花。
在盒马引入绣球的第一年,这个鲜少用于家用场景的名贵花种,就做到了最低9.9元/支的价格,成为盒马首个鲜花爆品。而且因为品质优良,已经连续四年成为盒马复购率最高的花卉,一个夏天就能卖出超过200万支。
此外,盒马也在推动花卉消费从节日礼品向日常消费转变。
七夕、春节仍是高峰,但更多用户选择在日常购买一两支花带回家,插在客厅、书桌或办公室,为生活添点色彩。
从“让顾客买得起花”,到“让顾客懂得挑花”,再到“激发顾客自己动手搭配花”,这背后体现的是商品力、服务力和体验力的全面升级。
结语
绣球的花期其实并不长,从浅蓝到绿色,不过一两个月。但它在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,正在悄悄改变玉溪江川的山村,也重塑着城市人对生活的感知。
当任富坤每天泡在基地马不停蹄地实验新品,张大姐和她的同伴在长桌旁细细打理每一枝花;远在上海、北京、成都的某家盒马门店里,也有某位年轻人正为朋友选一束明亮的“孔雀紫”或“莫奈白”。
串联起这一切的,正是盒马搭建起来的现代农业供应链。
今年是盒马成立的第10年。10年来,像“绣球盒马村”这样的农业模式,让福坤绣球这类“看天吃饭”的传统农业基地走上了更可持续、更可预期的轨道,也将无数藏在山野间的好物带入都市消费者品质生活的日常。
香格里拉的松茸,新疆的小白杏、吊干杏和大西梅,甘肃的沙葱,湖北的藕带,四川的黄金荚,广东的可生食菊花,乌兰布和沙漠中的有机南瓜……每一个货架上看似平平无奇的商品,背后都有它不为人知的精彩旅程。
与此同时,盒马也带给人们三餐之上的探索乐趣,生活就是充满了发现,最平凡的一蔬一饭中亦有无数惊喜。
鲜花的绽放总是短暂的,但它背后的人、土地和产业,却在悄悄发生着长远的改变,追求着价值的永恒。
文、编辑:海带
摄影:海带
部分图片来自盒马官方
发布于:上海市配资炒股平台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