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时的“世界形势”,和今天真的有些相似——
在战国时期,三国鼎立的局面,可以说与今日的国际格局有些相似:
- 秦国是最强的,
- 楚国是最大、最具韧性的,
- 齐国则是最富有的。
具体来说,秦国的优势在于军事能力。它拥有最强的战力,东西两条防线牢固,南北两地几乎没有对手,地理位置极其有利。相比之下,楚国的优势则在于它的巨大国土,纵深超乎想象,即使遭到重创,依然能坚持不倒。尤其是在战国后期,楚国在秦国的追击下,几乎成了“逃亡王国”。
展开剩余84%具体来看,楚国的都城郢都在公元前278年被白起屠城,导致楚国开始了漫长的迁都历程。先是逃到河南的淮阳,再到安徽的巨阳,最后到了寿春。楚国的北约一步步收缩,几乎连“基辅”都失去了,更别说“莫斯科”了。
那么,楚国就此废掉了吗?显然没有。当秦国最终统一天下时,灭楚之战也成了最艰难的一战——前后历时两年多,秦国甚至调动了60万大军,由秦王亲自指挥,名将王翦指挥作战。即便如此,局势依然胶着,直至楚王做出昏庸决定,命令主帅项燕转守为攻,这才最终击败了楚国,决定了它的命运。
这场战争几乎让楚国彻底崩溃,你能想象,谁的血条能像楚国这样顽强?
那齐国为什么能屹立不倒?
与秦国的军事力量和楚国的坚韧不同,齐国的优势在于它的丰富物资。尽管齐国的军事力量不如秦强,也不如楚抗打,但它的经济实力无与伦比,战争潜力极大,复原能力也最强。
例如,当年“五国攻齐”时,齐国差点灭国。整个国家几乎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城市,其中即墨已经被燕国围困了近三年。那时候的即墨,就像今天被围困的加沙一样,资源极其匮乏。可就在这样的困境中,齐国的守将田单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和决策力。他利用一夜之间准备的千头牛,牛角绑刀、牛尾点火,成功地用火牛阵大败燕军。接着,他乘胜追击,收复了超过70个城市,重新巩固了齐国的国土。
即墨这个城市,虽然物资相对丰富,但它在齐国的地位并不算是顶级城市。齐国的真正财富在于临淄,这是齐国的首都,也是古代中国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。临淄的繁华程度,是通过成语“接踵摩肩、挥汗如雨、挥袖成云”来形容的。齐国的经济体制更是先进,由管仲与齐桓公开创的盐铁专卖、国有专营制度,使得齐国的GDP飙升,经济持续增长。
齐国还积极推动国际贸易,齐桓公“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”,通过打造“关税同盟”,规约各国市场交易税率,接近现代“WTO”的做法,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。再如齐国通过国际度量衡制度的统一,简直为后来的ISO认证做了铺垫。
因此,齐国的富裕是不言而喻的。然而,为什么在历史上,齐国的评价却远不如楚国呢?
齐国的政治眼光为何这么差?
齐国虽然经济富裕,但它的战略眼光和政治判断力差得可怕。历史上,齐国曾与秦国并列“东帝”、“西帝”,不过它的地理位置却并不如秦国有利,周围的强敌使得齐国的生存环境更加险恶。即便如此,齐国在齐闵王的领导下,依然一度强盛,然而由于齐闵王的失误,齐国最终被其他国家联合攻破,走向了灭亡。
齐国的“孤立主义”政策让它逐渐陷入困境。在赵国请求援助时,齐国却冷眼旁观,这种视而不见的态度,使得齐国丧失了宝贵的战略机会。当秦国如同洪水猛兽般吞噬其他国家时,齐国依然自以为是,选择冷静旁观,完全不为自身未来的安危着想。
不仅如此,齐国的政治判断力和领导人视野的狭窄,让它错失了在关键时刻参与国际事务的机会。特别是在齐国危机时,秦国已经逐步将其他国家吞并,齐国却反而为了报复过去的恩怨,漠视所有的外交机会,直到彻底陷入困境。
齐国的失败与楚汉战争中的角色
齐国的低迷与其政治低能密切相关。当陈胜吴广起义爆发时,齐国一部分王族人物趁乱起事,自立为齐王。与此同时,陈胜的将领周市攻入齐地,本来可以合作对抗共同敌人秦国,可惜齐国的领导人田儋却与周市发生冲突,反而把陈胜推到了对立面。后来田儋被秦将章邯击败,而其堂弟田荣继位,继续上演着齐国无谓的内斗。
田荣的种种错误,尤其是在楚国请求联合抗秦时,他非但不出兵,反而提出条件要求楚国交出“伪齐王”。这种政治短视让楚国对齐国产生了深刻的敌意。楚怀王自然不会答应他的要求,最终导致了齐国彻底失去与楚国的盟友关系,造成了田荣的灭顶之灾。
即便是在项羽重整齐国的过程中,田荣依然故我,在他死后,齐国一度被分裂,田荣的继任者田市、田假纷纷遭遇内外夹击,齐国也难以再度恢复。
齐国的种种行为,反映了它政治格局的极度局限。而这一切都导致了齐国从战国时期的强盛走向了最终的灭亡。
总结:政治格局的重要性
齐国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外部的威胁,更重要的是它缺乏清晰的政治眼光和大局观。历史给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,那就是在复杂的国际政治中,任何一方如果只关心自己的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的战略布局,最终都会导致灭顶之灾。这一点,不仅对当时的齐国适用,对今天的世界各大国同样具有警示意义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炒股平台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