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写后的版本:
周惠王十一年(公元前666年),郑文公继承郑伯之位已经七年。此时,楚国在楚武王、楚文王及楚成王三代君主的共同努力下,早已将江汉平原周边的大多数姬姓诸侯国吞并,实力大增。通过向周天子进贡,楚国不仅得到了周天子所赐的祭祀胙肉,还获得了“镇守南方、平定夷乱、无侵中原”的王命。凭借这个合法的身份,楚国顺利扩大了领土,将疆域推进至江汉各地,国力也因此达到了空前强盛的程度。然而,随之而来的却是背离了“无侵中原”的命令,楚国的目标开始瞄准中原腹地,尤其是郑国——位于中原核心、且是楚国北上必经之地。
这一次,楚国出兵攻郑的借口,是郑国“背楚向齐”,轻慢楚国。这样的理由,听起来几乎有些荒谬。毕竟,郑国和齐国同为周天子旗下的藩国,郑国为何要与齐国亲近而疏远楚国?不如直接表明“我要吞并你的地盘”来得更有说服力。史书记载,楚成王意图通过扩展对中原的影响力,以及获取更多的财帛和土地资源,命令楚令尹公子子元(即子善,楚文王之弟、楚成王之叔父)率领六百辆兵车北伐郑国。公子子元虽然名义上执行楚成王的命令,但其实是他个人的私欲在作祟,他希望通过战功来获得楚文王遗孀——文夫人(息妫)的青睐。实际上,当时的楚成王还不过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少年,无法干涉这场不谋而合的行动。
展开剩余73%这次伐郑行动,实际上是楚国对郑国的第二次进攻。上一次是在郑厉公刚刚继位时,楚文王曾以郑厉公复位未向楚国请安为由,出兵讨伐郑国。幸亏郑厉公武勇过人,成功击退了楚军,保卫了郑国的安宁。但楚国对郑国的威胁,并没有因此结束。此后两百年间,郑国将多次面临来自南方强敌的军事压力。
最初,楚军的进攻进展顺利。公子子元带领六百辆兵车长驱直入,迅速攻破了郑国的要地梏敉关(即现今的新郑城南),甚至攻入了新郑外城的纯门,距离拿下新郑内城只差一步之遥。眼看新郑的命运岌岌可危,郑文公情急之下,几乎决定放弃城池,亲自逃命。然而,就在这时,郑国的正卿大夫——叔詹(郑文公的异母弟,郑厉公的儿子)展现出了非凡的冷静和智慧。他分析局势,认为楚国此次出兵大军压境,兵力空虚,国内防卫必定不足,而且子元长期征战,担心国内出现变故,因此不会长时间停留。于是,叔詹果断决定通过两条策略来应对危机:一方面,他急忙派使者向齐国求援,请求齐桓公出兵援助;另一方面,他巧妙地布置了计谋,安排新郑的守军严密防守,伺机观察楚军的动向。
当楚军进至新郑城门外时,公子子元见城门未关闭,街道上毫无防备迹象,甚至能听到隐约的楚方言,这使得他产生了极大的疑惑。为什么郑国不派兵抵抗,反而表现得如此放松?他越来越感到不安,认为郑人是故意诱敌深入,准备进行突袭。于是,他急忙下令停止攻城,并决定撤回至桐丘扎营,远离新郑,以防遭遇郑国伏兵。
此时,齐国的援军终于到达,子元心中更加不安,他认为这是郑国早已策划的圈套,于是决定放弃攻郑,迅速撤军回国。这一局面下,郑国在叔詹的机智应对下,成功躲过了这次严重的威胁,国家安全得以保全。而叔詹的“空城计”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运用这一计谋并成功的例子,甚至早于汉末三国时期孙坚所用的空城计,早了近九百年,可谓是这一巧妙计策的开创者。
然而,撤军后的子元并未停手,仍然心心念念着楚文王遗孀——文夫人。甚至在回国后,公然住进了王宫,骚扰文夫人。楚成王年幼,无法制止叔父的行为,但楚国的大臣们已经忍无可忍。大夫斗廉在朝堂上提出谏言,要求令尹子元搬出王宫,维护国家风纪。子元非但没有听从,反而将斗廉囚禁,激起了众怒。最终,周惠王十三年(公元前664年)秋,借助若敖氏的力量,申公斗班趁机刺杀了子元,结束了这个好色且权力膨胀的令尹。
在子元死后,楚成王任命斗谷於菟为新的令尹。斗谷於菟是一位贤能之臣,在他辅佐下,楚成王逐渐展现出与祖父楚武王、父亲楚文王同样的雄才大略。楚国开始重新崛起,北上与中原诸国(尤其是齐国、晋国)争夺霸主地位,经过数年的整顿,楚国的实力再度壮大。
尽管郑国凭借叔詹的机智成功避开了这一次的楚军威胁,但安宁并未持续太久。楚国在清除子元的障碍后,迅速恢复并继续扩张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后,楚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征伐,而目标再次指向郑国。
周惠王十八年(公元前659年),楚成王亲自带领大军,再次北伐郑国。这一次,齐桓公为了维护霸主地位,迅速召集了宋国、郑国、曹国、邾国等国的代表,在河南淮阳的荦地举行盟会,商议共同出兵援郑。然而,楚成王得知齐国已经准备出手干预,便决定立即撤兵,避免与齐国的联合军作战。齐桓公的雄图未能实现,反倒是楚国的撤军使得他感到极大的挫败和不满。
虽然齐桓公的盟会策划未果,但他意识到楚国不断挑衅自己的霸主地位,必须采取更强硬的手段来应对。于是,在周惠王十九年(公元前658年),齐桓公再次召集宋国、江国、黄国等盟国,在贯地(今山东曹县)举行会盟,为防楚国再度侵犯郑国制定应对方案。这一系列的举动标志着,齐国与楚国之间的矛盾已达到白热化的阶段。
同样的局面发生在周惠王二十年(公元前657年)秋,楚成王在郑国再次发兵时,齐桓公召开了新的盟会,计划联合各国防御楚国。然而,楚国的行动比齐国更迅速,楚军再次攻占郑国的聃地(河南平舆),并取得了胜利。尽管齐国迅速出兵,但由于距离遥远,未能及时赶到,最终楚军如同以往一样,在成功取得战果后迅速撤军。
面对连年的战争压力,郑国的情况变得愈发严峻。每次楚国进攻,齐国的反应迟缓,郑国逐渐对齐国的保护感到失望。最终,郑文公决定放弃和齐国的盟约,向楚国求和。幸得大夫孔叔劝谏,郑文公才放弃了妥协的打算,坚持与齐国继续维持盟约。楚军再次撤军,但郑国的安全形势依然充满危机。齐桓公为了不让自己的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炒股平台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